搜尋此網誌

工商服務

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

完稿後交稿前的滿足時刻(兼談停筆點)


↑左圖是列印出來的稿子(含修訂紅字),右圖是一部分內含歸檔稿件的資料夾。

那些完成的初稿最後會被列印出來,經過FinePrint軟體,在同一面塞入4頁或8頁,然後再做最後一次的修改(有時甚至會在草稿階段就列印數次,這樣把紙張攤開放在眼前,有助於思考文章架構,以及哪裡要補幾段文字,這張圖要移到哪裡之類的;在寫作的過程當中,也經常使用「預覽列印」功能來端詳版面,這不知道是不是我個人的癖好,總之那樣對於接下來該怎麼下筆的靈感相當有啟發)。從列印出來到實際去閱讀的中間,通常會隔上至少一個晚上,好讓自己忘卻寫過的東西,以讀者或編輯的全新心情來重讀那篇文章。

看著文字經過MS Word的簡單排版後被列印在A4紙張上面,是一種非常心滿意足的感覺,彷彿數日來趕稿的疲憊都一掃而空似的。記得以前我好像也有形容過這個美妙時刻,我稱之為「初為人父般的喜悅」,因為那已經接近完成品了,只差還沒被用另外一種版面格式放到雜誌上面付梓而已。不過即使是文章最終刊登在雜誌上面,看起來都沒有文章剛完成時列印出來的A4紙來得爽。

最後這些紙張都會進到碎紙機裡面,因為給人家看到我在兼差似乎不太好(更怕的是會囉哩巴唆問東問西的),再者是因為我以前都會把這些寫稿過程當中的資料留下來當作紀念,但是後來我發現那些東西實在越累積越多了,況且我通常用資料夾把它們歸檔起來之後,就再也沒有拿出來看過了,實在沒啥意義。所以我現在學會了減少、簡化,我覺得那些東西應該是只要保留一陣子(比方說半年),之後確認文章有刊出來了,資料也沒有參考價值了就可以丟棄。

最後在透過電子郵件投稿之前,總會將相關檔案全部壓縮成單一檔案,並且再三確認沒有遺漏任何東西。有的雜誌社只收純文字檔,那我就得把Word檔轉存成純文字檔,而且還要檢查轉檔有無出錯,然後一併轉個PDF檔,附上去當作參考版面之用。

順便講一下寫稿的「停止點」這件事好了。最簡單的停止點就是截稿日,在那個日子之前一定得把稿子交出去。

停止點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寫稿的傢伙有兩種人,一種是寫完了就不想再碰(大概是累了、煩了吧),另一種則是寫完了還要一改再改(大概以為是在寫呂氏春秋吧)。總之無論是屬於哪一種人,都需要一個明確的期限,來做為終止與了斷,這樣文章才能夠順利出刊。否則大家一定會想把稿子一改再改、直到自認完美(相信在寫作這個行業裡,這種人一定不少吧),然而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完美文章存在,再者,這種細碎的修改並無終止之日,鐵定會永遠持續下去,延誤了文章的時效性(沒錯,大部分文章都是有最佳賞味期的)。

所以我記得在某一期《商業周刊》的〈總編輯的話〉裡面有提到類似的討論(原文我忘記了,以下是我的白話見解),可能是某組專題團隊想要延後幾期交稿,讓他們的專題內容可以更好一點之類的,但是總編輯覺得並不需要,因為根據經驗,再多給點時間文章也只會是「那個樣子」而已。那位總編輯其實一點也沒有要批評的意思,她只是點出了這個「沒有完美文章存在」的事實而已。

關於寫文章之人的那種龜毛,吳淡如曾經有過一段敘述(應該是我在報紙上面讀到的),大致上是有人說她那麼忙碌,怎麼會有時間同時兼那麼多專欄和出書,必定是有人代筆。她於是認為提出這個疑問的人自己大概沒寫過文章,因為如果有寫過的話就會知道,寫文章之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是有多麼要求,絕對不會想要假手他人的,那是一種類似對於文字的愛戀和署名的潔癖。

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,寫文章可以訓練自我的組織與表達能力,我之所以翻譯雜誌文章,正是因為如此一來便可以每個月都練習擠一點文字出來,同時也把最近讀書時學到的有趣詞彙給用進去。

另一方面,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減壓活動,是一種舒解壓力還兼有錢賺的方法。就跟吳淡如一樣,她在《時間管理幸福學》也這麼形容寫作的用途。

更重要的是,我通常都是透過寫文章來順便學習一項技術,而且利用截稿壓力來鞭策和砥礪自己。在文章寫完的時候,通常對於該項技術也會有不錯的理解,這種一邊學習還一邊有錢拿的好事,並不常有,呵。這部分其實跟已故的彼得‧杜拉克慣用的學習方式如出一轍。

【2009.01.07 updated】
【2009.01.19 updated】

每次都這樣,投完稿過了幾天才又想到哪裡忘了寫,哪邊可以再補充一下之類的,少賺了不少稿費,XD。不過也沒關係啦,我通常還是會適時把想寫的話在以後的文章裡面表達出來。

總之對我來說,首先寫文章需要有紀律,務必養成規律的寫作習慣,再者寫文章需要有個停筆點(剛剛創造的名詞,呵),亦即文章達到某個既定程度即可停筆並宣稱完成了,否則將會綿綿無絕期地修修改改下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